梁嘉俊(普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级科员东方优配,驻普宁市军埠镇陇头山家村村主任助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基层锻炼是我的工作起点,陇头山家村是我的第一站。在这两年的驻村岁月中,“迈开腿、张开嘴、坐得住”这九个字,已经从工作要求内化为我的工作习惯,成为了连接我与村民的重要桥梁。
军埠镇陇头山家村村主任助理梁嘉俊为村民讲解粤智助系统操作东方优配。
迈开腿:让“目见”转为“足践”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记得初到村里,村民们用质朴又略带疑惑的目光打量着我,环境的不适应、工作的不熟悉,如何融入这片土地成了我要面对的首要难题。我深知,基层这本“无字之书”,绝非坐在办公室就能读懂。问题常在田间地头,矛盾常生于房前屋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何用“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答案就在“迈开腿”的行动中。
从村头到村尾,我的脚步踏遍了山家村的每一寸土地,通过主动走访了解乡土村情:帮阿公阿嬷办理社保参保手续、耐心为前来咨询的村民解读国家政策……正是这一次次的互动,我逐渐摸清了村里的“家底”——全村七个村民小组共510户,哪家青年在外务工、哪里新建了公司厂房、哪段村道年久失修影响通行。这些“足践”得来的鲜活信息,远比任何报表数据都更真实、更深刻,成为我后续工作的“活地图”和“问题清单”。
张开嘴:从“圈外”迈入“圈内”东方优配
驻村工作,沟通是生命线。“张开嘴”,不仅是开口说话,还要会说“群众话”,能听懂“弦外音”,这也是我从“他乡客”变为“自家人”的关键一步。
“张开嘴”要会说“群众话”。面对陌生的潮汕方言,沟通障碍让作为外地人的我倍感压力,我虚心向村干部、身边人学习,从“鲁好”(你好)、“食未”(吃了吗)这些日常问候学起,从会听到敢说逐步攻克语言关,村民对我的称呼也渐渐从“新来的村干部”变成了“弟啊”,乡音俚语逐渐构成了我们之间联系的纽带。
“张开嘴”要当好“传声筒”。一方面,我积极向村民宣传乡村振兴以及“百千万工程”的益处,特别是那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医保、低保、产业扶持政策。努力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语言,把“文件话”翻译成“家常话”,解释清楚政策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另一方面,我更注重“张开耳朵”来倾听。无论是村民对村道硬底化修缮的急切盼望,还是对村内纺织产业发展的困惑和建议,或是邻里间的鸡毛蒜皮纠纷,我都认真记下,用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正是在这种你来我往的“拉家常”中,信任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坐得住:化“被动”变为“主动”
驻村工作既要“跑得勤”,也要“坐得住”。“坐得住”要将“足践”的见闻与“倾听”的心得,放在理论的熔炉里淬炼,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清晰思路和有效行动。
驻村工作期间,我认真研读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深入了解“百千万工程”的有关要求,这种“坐得住”的学习与沉淀,让我处理具体事务时更有底气。特别是在推进“百千万工程”项目落地时,我能更清晰地向村民解释“三清三拆三整治”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将“我要拆”逐步转化为“我要美、我要发展”。为推动纺织产业这一村内“命脉”焕发新生,打造陇头山家纺织服装集聚发展片区贡献力量。
在陇头山家村的日日夜夜,“迈开腿、张开嘴、坐得住”逐渐让我褪去书生气、沾染泥土香。面向未来,我将怀揣赤子之情,扎根广袤基层、倾心为民服务,为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贡献属于选调生队伍的澎湃青春力量!
来源:南方农村报东方优配
富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