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视角重构红色经典,《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主创团队揭秘创作密码——
5座8米高屏如丰碑矗立舞台,历史影像与交响乐声交织奔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交响诗画《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即将于8月15日至16日在广东艺术剧院首演。
这部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集结珠影乐团、广州理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恢弘之作,如何用音乐刻写民族记忆?核心主创接受专访,揭开幕后创作密码。
地理时间双线叙事:
15首歌绘就抗战精神图谱
“曲目筛选是刀刃上的功夫。”《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制片人、艺术总监宋雪莱告诉记者,入选此次交响诗画的15首歌曲,暗藏双重脉络:其一是地理线,歌曲中讲述的抗战事件发生地,从“九一八事变”的东北出发,经万里长征,直至陕北延安,最终汇入象征民族精神的黄河;其二是时间线,则贯穿抗战烽火、新中国成立,直至唱响新时代强军战歌。
“《七律·长征》概括了万里跋涉,《延安颂》承载了父辈信仰,而《我爱你中国》在百年史料影像铺垫下,早已超越歌曲本身。”宋雪莱坦言,为避免陷入传统红色主题晚会框架,他坚持要求必须有原创歌曲。
于是,特别邀请著名词作家陈洁明老师作词,著名作曲家杜鸣及其子杜泽宏共同创作三首湾区主题的新曲,在此次演出首演。其中,《那里有一片晴朗的天》让年轻人用当下视角回望延安,也致敬革命歌曲《解放区的天》;《我在湾区想你》扎根岭南情感,从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今天的幸福生活,展望美好未来;终曲《共同的希望》则以白鸽意象托起和平愿景。
视频交响技术同步:
5座“丰碑”打破时空结界
“我们要让今天的眼睛看见历史。”总导演闫兵解读道,这台音乐会希望向公众展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顽强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就一直引领人民奋勇向前,这种力量的呈现,就叫做“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我们的队伍’在当年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在今天指的是党中央领导下的全体中国人民。”闫兵说,“我们依然是这支队伍,在今天已经扩大成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中华民族永远会向着光明前进,这是我们整个对这个主题的一个思考。”
沿着这样的创作思路,在舞美上,主创团队设计了5块巨屏构成的“丰碑”。“它们不仅铭记80年前的英烈,更在记录当下为国奉献的普通人。”闫兵介绍,视频素材突破传统历史纪录片范式——采用现代剪辑节奏与色彩语言,将抗战老兵与当代英雄事迹并置,传递“精神传承从未中断”的深意。
这样一来,技术挑战接踵而至。“画外音预录、交响现场演奏、视频实时同步,三者必须严丝合缝。”宋雪莱透露,歌手们需在交响乐队奏鸣中精准匹配视频节奏,这对非职业合唱团的广州理工学院学生堪称考验。指挥张镇却从排练中看到惊喜:“孩子们最初以为只是合唱,当交响乐席卷全场时,他们眼里的震撼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振兴资本
湾区命题作文:
三易其稿创作时代新声
宋雪莱回忆三首原创曲的诞生过程,他戏称,词曲名家陈洁明进行了一次“镣铐下的创作”——歌曲必须承接音乐会前后历史段落,串词立意已定,还要注入湾区基因。
据他介绍,《那里有一片晴朗的天》灵感源自《解放区的天》,但需跳脱原曲框架;而《共同的希望》要求纯净女声如白鸽翱翔,象征穿越硝烟后的生命渴望。经历几十次的词作打磨,最终的作品呈现让宋雪莱惊叹:“200%超预期!”
而在编曲创作上,“上阵父子兵”杜鸣和杜泽宏的融合共创,为熟悉的旋律带来新意。电吉他的加入,让交响乐有了青春脉搏。
“轻装”巡演计划:
让抗战精神走出剧场
此番首演后,后续的演出亦有了计划。宋雪莱为整台音乐会谋划了“减配”方案:“保留交响乐团与独唱演员,用轻量化舞台走进校园、社区。”他期待将演出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当学生听到《保卫黄河》的澎湃和弦,血液升温的瞬间,就是精神的传承”。
闫兵则赋予主题更辽阔的当代诠释:“‘我们的队伍’从抗战武装拓展为全体人民。在珠江岸边回望历史,是要把精神转化为建设大湾区的前行之力。”
演出信息>>
交响诗画《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演出地点:广东艺术剧院
演出时间:2025年8月15—16日20:00
演出曲目单>>
引子:粤语抗日童谣
序:《红旗颂》
《松花江上》
《七律·长征》
《绣金匾》
《那里有一片晴朗的天》
《延安颂》
《电影音乐联奏》
情景讲述《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大刀进行曲》
《游击队歌》
《新四军军歌》
《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保卫黄河》
《我爱你中国》
《江山》
《我在湾区想你》
《寸心》
《强军战歌》(新时期军歌联唱、合唱)
《共同的希望》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视频:实习生 张瑀轩振兴资本
富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