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玲(普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一级行政执法员海越互赢,驻普宁市梅林镇埔尾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刚到埔尾村报到那天,村旁的一大片土地就抓住了我的视线。杂乱的草茎在风里彼此摩挲,簌簌作响。村书记热情地对我说:“这片土地接下来要规划为观光农田,以后你可要搭把手啦!”我站在田埂边,泥土的气息萦绕鼻尖,望着眼前这片待垦的沃土,一个问号在心里盘旋:这驻村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这份茫然,在最初的日子里伴随着我。刚来时,我听不懂客家话,随村干部入户调查时好似无头苍蝇,无法捕捉到村民们滔滔不绝的乡音之意,更别说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真正诉求。于是,村址后的小长椅成了我的“方言课堂”,我跟着村里阿公阿婆学说客家话,听他们回忆往事,聊家长里短。渐渐地,我不仅能听懂简单的对话,更从这些闲谈中捕捉到许多村民的急难愁盼——帮蔡叔公修好门前罢工的灯泡,帮蔡阿婶填平屋后的坑洼……一桩桩小事,像一颗颗种子,让我在陌生的水土里扎下了根,也悄然垒起了信任的基石。
林培玲与埔尾村村民进行交谈海越互赢,学习客家话
七月的埔尾村,村口那片荒地通过流转开垦后变得一片葱茏。青翠的稻叶层层叠叠,饱满的青穗低垂着,在微风中轻轻晃动。犹记得第一次开村民大会讨论土地流转时,书记介绍项目的话音刚落,会场就炸开了锅。“地流转了,我上哪种菜去”“和企业合作,靠谱吗”……面对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我攥着项目书的手心沁出了汗。但这场“滑铁卢”大会没有让我气馁,反而成为读懂村民心声的宝贵机会。
在了解到村民持反对意见主要是因为担心无地种菜和对合作公司缺乏信任后,我们立即修订方案,规划预留自种地,保障村民种菜需求。为便于村民理解,我们还把合同条款翻译成大白话,诸如“租金像存银行”“违约要赔钱”等。第二次开会时,当看到村民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我忽然明白:基层工作就像老农种地,需懂得“观天时”——把握政策导向与民情时宜,“察地性”——摸清乡土人情与群众心结,更要耐心细致,如同呵护秧苗生根拔节,让政策的种子在群众的“土壤”里深深扎下根须,才能抽枝展叶,迎来抽穗扬花的时节。
林培玲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稻田旁新修的柏油路,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泽,清澈的水渠两岸,野花在微风中轻点着头。这里已然成了村民们傍晚散步的好去处,而这份洁净与安宁,并非凭空而来。每到清扫日,村里的党员志愿者们都会准时集合于此,身穿红马甲,手持工具,沿着村道、水渠一路清扫。有人清扫路面的枯叶纸屑,有人清理渠中的水草杂物,偶有放学路过的孩子,被这热闹场景吸引,也雀跃着加入进来。
他们小小的身影穿梭其间,在夕阳下投出长长的剪影。扫帚擦过路面的沙沙声,应和着稻浪翻涌的簌簌声、渠水流动的潺潺声,还有劳作间偶尔的交谈声——这日常的交响里,基层工作的意义褪去了抽象的光环,变得真切可感。扫帚一下下划过的,不只是路上的落叶尘土,更像是梳理着村子日常的脉络。那些俯下的身影,不单是在清洁环境,更像是在俯身倾听这片土地和乡亲们最细微的心声。这一次次挥洒汗水的共同劳作,都让我和村民信任的根系在这片沃土里扎得更深更牢。
回想刚驻村时的忐忑与无措,在之后的一次次俯身倾听、躬身实践中,如同田里的稻谷般默默灌浆、沉淀,化作了脚下的根基和心中的笃定。如今望着田埂下沉甸甸的稻穗,答案已然清晰:“我能做什么?”——俯身沃土,倾听需求,踏实耕耘,便是全部。待到秋风再起,这片用心经营的土地,必将迎来一片丰收的金黄。
来源:南方农村报海越互赢
富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