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好易配资,大学需要“重新发明”自己
文 | 杨博好易配资
随着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断“上新”,此类大学也成为越来越多高分考生的选择。今年是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这些新大学本科招生第一年,录取分数线就比肩985高校,甚至超过了不少985名校。
事实上,录取线高只是一个表象。如若完善“新大学”的画像,一定少不了对其新属性的把握。那么,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就是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这些特质的集合体吗?不全是。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第四代大学的代表形态,本质上是技术革命、教育范式与需求迭代作用的结果。其使命是成为国家创新网络的节点,加速高等教育创新效能的跃升。所以好易配资,选择新型研究型大学,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历练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路。在这条路上,有一些重要的方向标,尤为值得注意。
其一,把国家需要作为理想明灯。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研究型大学之所以热门,很大程度上与其更加紧密地契合国家发展需求有关。譬如,西湖大学聚焦生命科学、化学、微电子三大领域,搭建“冷冻电镜中心+超算中心+自动化实验室”的闭环研发体系;福耀科技大学面向战略性前沿新兴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计算与人工智能、智造与未来技术、运载与智慧交通等学院。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需要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产业迭代与科技创新的理解,还能使自己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
其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从来没有“固定模板”可套用。科技创新的本质就是打破原有产业边界,创造新的价值空间,从而有力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换言之,就是要锁定重大应用前沿,聚集大量高水平人才,在多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试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赛道上,如果陷入固化、单向思维的泥潭,步步紧随又亦步亦趋,如何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只有敢于打破“专业围墙”,勇于穿透“知识竖井”,摒弃“标准答案思维”,具备“跨界翻译能力”,善于破解复杂系统问题,才能主动适应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人才需求。
其三,搭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天公抖擞降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拘一格。尤其在AI时代,以标准化、规模化见长的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挑战,围绕学历层次、考试成绩、论文发表等展开的评价机制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知识获取的即时化、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正在颠覆传统教育的逻辑。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采用个性化、项目式的学习方式,革新指标堆砌的“学术工厂”,构建多元的价值评价体系,营造创新涌动的生态系统……未来已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势必成为“破五唯”的重要力量。
有人说,AI时代,大学需要“重新发明”自己。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自我再造,其实也是传统高校破解教育痛点的一道思考题。可以设想,新型研究型大学引发的鲶鱼效应,将促使更多高校走出“舒适圈”、写好改革创新的新篇章。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好易配资
富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